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

“汇改”一周年,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多远?

“811汇改”指一年前,在央行主导下,人民币几天内急跌3%。这一“汇改”引来国际对冲基金的巨大做空压力,并触发了大规模货币外流,总量超过5千亿美国。其中部分流失是投资者资金外逃,部分是央行打击空头,干预市场消耗的弹药。“汇改”或许是人民币市场化的一种尝试,但外汇储备损失惨重,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。尽管如此,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人民币成功进入特别提款权。很多人都弹冠相庆,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几近成功。一年后的今天,我们要问人民币国际化究竟还有多远?

首先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?人民币国际化包括两个主要部分。一是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,二是人民币被它国用于外汇储备货币。

为什么国人特别热衷于人民币国际化?常见原因(或目的)如下:
  1. 国力象征,中国经济崛起,人民币国际化是强国形象的一部分。
  2. 有印钱福利,可以空手套白狼。
  3. 基于各种货币战争阴谋论,占领战略制高点。

特别提款权总计约2千亿(特别提款权单位),人民币约占其中11%,略多于200亿。这个数量对中国是微不足道。所以这一成就只是有限度的实现了“国力象征",没有实现“印钱福利”和“战略制高点”。也就是说有些象征意义,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。

如前所述,人民币国际化包括两大部分。作为贸易结算货币,据国际清算系统(SWIFT)报告,2013年12月,人民币成为第二大贸易结算货币。也就是说,作为贸易结算货币,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完成。这是中国成为全球贸易大国水到渠成的成就。但作为储备货币,人民币的成绩还是零分。

什么是储备货币的必备条件哪?美国是个很好的例子。在2015年下半年,中国外管局在国际市场抛售了5千亿美元以上的资产,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,主要是美国国债。在整个过程中,美国投资银行提供了非常专业的服务,使外管局能够有效及时的减持高额美元资产,应对国内货币外流。外管局如此进退自如,完全得益于美国资本的深度和广度。同时外管局的短期交易操作显然冲击了美国资本市场,但没有任何美国监管机构出面指责“恶意”抛售,也没有遇到任何监管阻力和风波。

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储备货币所需的必备条件: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。其中道理很简单,储备货币不会静静的躺在银行储蓄账户里,大都会投资于资本市场,寻求合理收益。如果人民币想成为储备货币,中国资本市场不仅要健全成熟,流动性充裕,还要足够开放,内外一视同仁。显然在这些方面,中国还有太多太多的功课要做。去年股灾呈现的种种怪相,充分暴露了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和监管方面的软肋。

同时,正如前述的例子,如果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,还要面都可能出现的人民币资产挤兑。这是一个很大的责任,弄不好,别人感冒,自己也要打喷嚏。

综上,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有长足进步,但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任务艰巨,基本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建设,相当遥远。同时,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还会带来金融风险,并不都是红利。这点民间和官方的认知度都很不足。

(阅读更多,回到首页

作者:藿香子
时间:2016年8月11日
(版权所有,欢迎转载,请注明出处)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